欢迎来到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89年制药历史的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中华老字号”企业,1929年创建于上海,1956年西迁兰州,2011年在深交所首发上市。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聚焦甘肃“两会”】中医药产业要摆脱“大资源小产业”

作者:  来源:  时间:2014-01-20 

来源: 每日甘肃网(兰州)

  中医药产业要摆脱“大资源小产业”
  我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是我国重要的中医传承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和物流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的中医药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依旧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向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通过产、学、研、政策、人才引进等相结合的办法,共同助力我省中医药产业摆脱“大资源、小产业”的尴尬局面。
  现状:面临“大资源、小产业”尴尬
  建议认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经形成了以中药材选苗培育、种植、仓储、物流、加工、科研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中药材产业发挥了甘肃所特有的地理气候优势,增加了广大药农的收入,广泛地吸纳了就业,活跃了地方经济,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厚底蕴的中医药文化、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良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建议认为,我省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我省由于受中医药文化和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影响,人民群众十分热爱中医药,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高。特别是近年来,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教育、保健、科研、文化和产业整体推进。
  建议认为,我省中药材企业发展面临着政府政策执行不到位、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难、人才匮乏、产学研平台建设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加之企业自身观念保守、思想落后、市场意识不足、品牌化程度不高导致作为产业支柱的本地企业效益低下,有些甚至经营困难。
  中医药产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规范,面临种植不规范、初级市场运营不规范、辅助市场建设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同时,我省是我国中药材的资源大省、但并非中医药强省,究其原因,甘肃省在我国的中药材产业链中依旧处于末端位置,主要以种植、物流、仓储、初级加工为盈利手段。
  企业市场观念、品牌意识不足,资金匮乏,人才匮乏尤其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匮乏,缺乏开拓精神,导致本地企业效益低下,不能很好地利用甘肃优质的中药材资源。从政府层面讲,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资金、人力、物力支持,满足于资源输出、强调产业规模而忽视产业效益都是导致甘肃本地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实现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增强企业效益、拓展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创立陇药品牌依旧任重而道远。
  建议认为,我省医药科研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对中医药资源缺乏系统性管理;这些都是我省中医药产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重点院所、军工企业具有高技术优势的生物疫苗制剂、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装置呈“孤岛效应”,地方医药工业靠大联强的理念不够,没有借助地域优势形成“扩散效应”,实现集聚发展。
  建议
  (一)以市场导向制定国家规划促进产业升级
  中医药产业扎根于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产业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应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作为开拓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理论的大众化、中医药疗效宣传上下功夫。使人们通过理论认识中医,通过疗效相信中医。
  建议认为,中医药产业的前途在于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将现代制药技术融入中医药产业中,是中医药产业升级的最重要内容。国家应加大投资,实现中医药种植的规模化、加工的现代化。
  同时,产业规划中应包含重点抢救内容。中医药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民间验方和传统制药工艺,加大对民间验方及传统工艺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工作,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中草药种植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国家应加大中草药野生资源的保护,各地应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中医药野生资源。
  (二)重监管建立完善良好的市场秩序
  甘肃省中医药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目前的现状依旧是“大资源、小产业”,规范甘肃省中草药市场,尤其是中草药初级市场,是甘肃省强化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
  建议认为,应加强中草药政府管理机制及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在各部质监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甘肃省中药材质量监管中心”,该中心以各管理部门质监中心为基础,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对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科研进行统一而专业的服务,同时,依靠政府的权威性,确立市场标准,为各政府部门执法提供依据。
  加强中药材初级市场管理,保证药农利益,广大药农是中药材生产的最基础力量,是中药材产业化的基础,但也是管理空白,加强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管理,加强药品初加工管理是保证药效的基础,政府应大力推广“药农+公司+基地”的集约化种植模式,保证药农利益,缩短供应链,同时严格初级市场的准入制度,缩小行业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已经形成了以“佛慈”、“陇神戎发”、“奇正藏药”为代表的一批陇药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是甘肃陇药发展的主力军,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拼搏,这些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应该看到,我省医药企业距离全国大型医药集团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对个别产品的依赖度过高,没有能力开发新药、拓展新市场。重点企业活力不足,直接导致甘肃省中草药“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难以改变。
  建议认为,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避免陇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企业间加强协作,在新药研发、开拓市场、生产组织上做到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职能,强化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对于一味追求利益、损害陇药信誉的企业,行业协会应协同政府部门对其实施制裁,甚至联合其他企业使其在市场中无法生存。
  同时,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平台的支持,政府通过与金融部门的协作,成立中医药产业的专业投融资平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是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方面。
  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实现合并,在甘肃建立大型的企业集团,集中力量,有助于企业在新品开发、市场开拓中发挥合力。
  四是依靠甘肃中草药种植、仓储物流业发展迅速的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全国大型的医药集团在甘肃落户。通过引入竞争的方式,促进本土企业加速成长,促进全国优质的产业资源向甘肃聚集。
  (三)加强协作,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
  建议认为,我省是我国中医药资源大省,但是并非强省,问题的关键,在于我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产学研平台的支持,企业在新药、特药的研发上投入不足,开拓市场的过程中缺乏品牌效应和“撒手锏”产品,是症结所在。
  在产学研平台的建设中,甘肃并不缺乏好的资源。兰州大学、中科院等一大批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声望。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首先是促使科研机构的市场化建设,促使科研成果更多地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政府应加强专利权转让市场的建设,通过专利权转让的方式,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通过市场行为转变科研机构重学术轻应用的研究现状。
  要加强重点技术领域的联合攻关,力争引领产业技术潮流。伴随着生物技术、医学等一大批新兴学科的成长,中医药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突破关键技术,掌握行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甘肃企业乃至于中医药制药企业未来成败的关键。政府应加大我省在制药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资,采用“政府买单,产业收益”的方式促进企业生产手段和生产装备的升级换代。
  同时,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鼓励企业采取合作研发,技术服务引进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中医药科技创新,为陇药产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完善利益、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中医药专家派驻中医药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医药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中医药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各类医药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项目合作、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参与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联合高校、企业等抓好中医药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举办专题培训班,分类、分层次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四)以国家战略促中医药产业发展
  建议认为,应将发展中医药上升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中医药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战略优势,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领域,是典型的民族工业之一,可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近年来,许多地方将发展中医药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成效显著。将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支持和各部门的主动参与,仅靠一个部门很难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在国家层面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利于各级政府建立相应协调领导机构,统筹协调部署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同时,建议国家将发展中医药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大开发重要方略,纳入扶贫开发战略规划。西部各省市普遍经济发展落后,但中医中药资源丰富,群众中医中药基础较好。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西部地区依托中药材的资源优势,繁荣中医药产业经济,带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
  建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局将甘肃批准为中医保健旅游试点省;商务部、中国中医药局将甘肃批准为中医服务贸易试点省。利用甘肃省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优势,把甘肃打造成世界中医医疗旅游目的地。 


    地址:兰州市兰州新区华山路2289号 电话:0931-8362889

    Copyrights ©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资格证书编号:(甘)-非经营性-2017-0009 陇ICP备06002116号 公安备案 甘公网安备 6201220200036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